返回列表 發帖
這也是我想請教的問題,喝過很多50年代以前的古董茶,有那些有潮水發酵的?
有那些不使用春茶卻都用夏茶?各家筒票和內飛大都註明使用雨前春蕊,難道都只是寫的好看?
卻一點都不用春茶來製作,在當時茶葉銷量還不大的情況下?
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下,茶葉採摘次數不若現在頻繁,茶葉是否較為粗壯肥碩,
春茶看成夏茶?

TOP

應該沒錯。目前很多人都說普洱茶有上千年的歷史,其說法大概是源於清人所著的《滇海虞衡志》寫的這一段話:頃檢李石《續博物志》云:『茶出銀生諸山,採無時,雜椒,薑烹而飲之』。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時。

好一個『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時』(唐朝,西元618-907),從唐朝起算下來確實已經有千年之久,只不過千年以前的普洱茶乃是『採無時』『雜椒』『薑烹』的一種加椒和加薑的飲品,跟我們現在所認知的普洱茶天差地遠,就好像猩猩與人類雖然都屬同一個祖宗,卻無法歸為同類。


因為普洱茶為皇室喜愛,上行下效自然成為高官貴族乃至平民百姓都想一親芳澤的潮牌,名聲越來越為響亮,只不過,那時候的普洱茶長得什麼模樣??

據張泓1776年前後(乾隆年間)所撰《滇南新語》中記載﹕「普茶珍品。則有毛尖、芽茶、女兒之號。毛尖即雨前採者。不作團。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綠可愛。芽茶較毛尖壯。採製成團。以二兩四兩為率。滇人重之。女兒茶亦芽茶之類,取於谷雨後。以一斤至十斤為一團……其餘粗普葉。皆散賣滇中。最粗者熬膏成餅摹印。


從上面史料中可以看見,最頂級的毛尖是不做團的,通常是以散裝綠茶的形式販賣,光緒年間鍾琦所輯錄的<皇朝瑣屑錄>對此也有所描述:雲南普洱府產茶,三四月收買其新嫩者,徐徐烹而啜之,使盡其妙。若鯨吞虹吸,遂不知其韻清氣醇也。(光緒二十三年)

為了讓大家不致眼花,我節錄上文重點如下:

1.普洱茶在當時就已經名重天下(此文寫於1825年/清朝道光年間,距乾隆皇愛上普洱茶已發展了百年的歷史),『
京師猶重之
』。沒辦法,連皇帝老子都喜歡了,普洱茶如何不名重天下?

7.『采而蒸之,揉為團餅。其葉之少放而猶嫩者,名芽茶,采於三四月者,名小滿茶;采於六七月者,名穀花茶,大而園者,名緊團茶,小而圓者,名女兒茶。女兒茶為婦女所采,於麗前得之,即四兩重團也茶。』這一段與張泓於乾隆年間所撰《滇南新語》內容大致吻合。


烏兄引經據典的年代距今最近也有115年﹝光緒23年﹞
乾隆年間1776年至今也有236年
1825年至今也有187年,
更別說唐朝至今千年之久
這些茶在市面上都無法見到,隻紙片字的解讀和現在實際茶品可能差異甚大,
如果說這些春茶細嫩毛尖是皇帝才能喝到,以清朝至今也有百年以上,
和現在能看到喝到的古董茶都不會超過這個年紀,所敘述和實際茶品本來就對不上。
3

評分人數

TOP

回復 70# ulumochi


    你有看到同慶號新茶時就是紅水嗎?
我喝過龍馬同慶好幾次,不覺得它是窩堆茶,
你可能不了解一位曾經擁有10筒以上龍馬同慶號的擁有人,
喝過多少次這一款茶。

TOP

回復 52# ulumochi


    現在又有新的解釋,潮水發酵不是做熟茶,只是﹝適度發酵﹞,
在70、80年前有這普遍存在的製茶工藝,那歷史又要改寫了。

TOP

回復 44# ulumochi


    這應該稱為生茶還是熟茶?

TOP

另外我記得草堂兄有貼過一圖---清朝人頭貢
我還記得有茶友反應:人頭貢看起來毛料挺粗的....

可見人頭團茶 ...
ulumochi 發表於 2012-12-5 03:44



    上一個在北京故宮清朝的金瓜貢茶,佈滿金芽,毛料看起來非常高級,
而且芽頭的數量不少,不是只有百分之ㄧ。
照你這樣的說法,不會有這樣的產品存在才對,真是滄海遺珠。
1

評分人數

  • october

TOP

大家去對照一下古董茶的圖鑑
看看古董茶的條索比較像哪一種?
ulumochi 發表於 2012-12-5 02:33



    比對茶品拿05年和古董茶類比不客觀,尤其取樣無公信力,
採自哪個茶山?哪個季節?工序和古董茶一樣?
看一下1930年代可以興茶磚的磚面,滿佈金色芽頭,和烏兄所訴古董茶都是用夏暑茶製成,
有極大反差,不只磚面,磚的背面也可以看到細嫩的芽頭。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1

評分人數

TOP

上一個在北京故宮清朝的金瓜貢茶,佈滿金芽,毛料看起來非常高級,
而且芽頭的數量不少,不是只有百分之ㄧ。
照你這樣的說法,不會有這樣的產品存在才對,真是滄海遺珠。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TOP

還有未喝完的可以興茶磚,就把它撥散看看他的葉子是粗或細?
看來還是偏細。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TOP

古董茶以同慶號、同興號和宋聘號為知名品質著稱的老三大茶莊,
剛好剩一點雙獅同慶號,也把它全部撥散了,順便聞一聞迷人的香氣,
看他的餅面條型看似很粗壯,但撥散的條索不似餅面般粗大,
我認為這幾款聞名於世的一線古董茶,如福元昌、紅標、藍標宋聘、
雙獅同慶,同興向質卿、向繩武,餅面條索看來都非常肥碩粗大,應該是當時茶葉採摘一片一葉,
都挑較成熟肥大的茶葉,但不一定是粗老葉﹝粗老葉茶質差不可能有現在這麼好的口感﹞。
這是雙獅同慶的茶乾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2

評分人數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