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3.再製階段的面底茶毛料需要『濕水』,這是二次發酵,也是古今最大的不同(為何要濕?)

TOP

2.普洱茶粗製階段(採摘/靜置/殺青/晒青)跟現今沒有不同,這時候的定位應該是綠茶毛料

TOP

為免各位看倌又要眼花,我同樣歸納重點如下:


1.緊壓茶最高級的用料是春尾茶(三撥茶/又稱梭邊/又稱黑條),頭撥和二撥茶應該是貢茶及高級散茶的原料,不用來緊壓。緊壓茶的原料除了少數春尾茶(三撥茶)外,其他原料為高品(夏暑茶)和底茶(粗老葉)

TOP

所謂改造茶,講好聽一點就是『拼配茶』,講難聽一點就叫『包餡茶』,它的製作方法為何?我們來看一段譚方之先生在1947年所寫的紀錄文字>>>

緊茶製造,分初製與複製,茲將其製造過程分述如下

初製:初製之茶,統稱『散茶』,其品質最列者,名曰『底茶』,『二介茶』又稱高品,較底茶為優,品質最優者,名梭邊,又稱『黑條』。

初製之方法,將鮮葉採回後,支鐵鍋於場院中,舉火至鍋微紅,每次投茶五六斤入鍋,用竹木棍攪拌云和,約十數分鐘至二十分鐘,葉身皺軟,以舊布或破布袋包之,而置諸藍上搓揉,致枝葉流出沾膩成條索止,抖散曝曬一二日,乾至七八成即可待估。


再製:茶葉揉製前,雇滇夷婦女,將茶中之梗老葉用手工斂除,粗老葉片經剁碎後,用作底茶,撿好之『高品』『梭邊』,需分別濕以百分之三十三水,堆於屋偶,使其發酵,底茶不能潮水,否則揉成曬乾後,內部發黑,不堪食用。

上 蒸前,秤『底茶』(乾)三兩,『二介』『黑條』(潮)亦各三兩,先將底茶入銅甑,其次二介,黑條最上,後加商標,再加黑條少許,送甑子蒸鍋孔上,鍋內盛 水,煮達沸點,約蒸十秒鐘後,將布袋套甑上,傾茶入袋,將袋搓抖二三下,使底茶滑入中心,細茶包於最外,用力捏緊袋腰,自袋底向上,推揉壓成心臟型,將半 小時,將袋解下,以揉就之茶團堆積樓上,須經四十日,因氣候潮溼,更兼黑條二介已受水濕,茶中發生Lipose類之酵素,而行發酵,俗名發汗。


TOP

原來,原來每年皇家所用的貢茶幾乎已經把茶山所產的春茶給採辦光了,『用以做貢,貢後方許民間販賣』,『所餘細茶已數無多。各商號販運出境向以粗茶為心,尖梭蓋面,揉造成圓使易行銷』。

TOP

何謂『改造茶』? 阮福說的很簡單:外細內粗者。換句話說,打從200年前,除了皇室所採辦的貢茶外,民間所飲用的緊壓茶就是外細內粗的改造茶了。這個改造茶到底改造了什麼 東西?為何要使用改造茶?這個問題在1910年由倚邦土司曹清明上輸給思茅行政長官黎肇元的文書中寫的很清楚>>>思茅茶有粗細之分,揉造有搭配之法,如每年二三月間初發芽茶,茶色俱佳,名曰春茶,又曰尖芽,夏季續發者色味稍次,仍為細茶,名曰梭邊,後此所產名曰二水,又名泡黃,質粗味薄,俱為粗茶。而遞年所出尖(毛尖)梭(梭邊)二種,不過居十之一二,粗茶佔十之八九,除採選貢茶外,所餘細茶已數無多。各商號販運出境向以粗茶為心,尖梭蓋面,揉造成圓使易行銷,故散茶有出關之禁。

TOP

8.重點來了!到底貢茶(春茶)以外的那些『夏暑茶』和『粗老葉』何去何從了?阮福說了:...其入商販之手,而外細內粗者,名『改造茶』。

TOP

7.『采而蒸之,揉為團餅。其葉之少放而猶嫩者,名芽茶,采於三四月者,名小滿茶;采於六七月者,名穀花茶,大而園者,名緊團茶,小而圓者,名女兒茶。女兒茶為婦女所采,於麗前得之,即四兩重團也茶。』這一段與張泓於乾隆年間所撰《滇南新語》內容大致吻合。

TOP

6.文中又說:於二月間采蕊極細而白,謂之毛尖,以作貢,貢後方許民間販賣。換句話說,真正的頂級毛尖,平常百姓和官員不可以喝,只有皇室可得,皇帝喝剩的,才准民間商人購買販賣。

TOP

5.布政司採辦的內容除了各級茶品外,並置辦『收茶錫瓶』『緞匣』『木箱』等,收茶錫瓶何用?當然是放高級散茶(毛尖)用的。從上文也可以佐證頂級的毛料是不做團,平時放在錫罐內,直接泡來喝的。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