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從史料看來,雲南從唐朝就產茶,但是因為當地土人不懂做茶,做出來的茶『淪做草氣,差勝飲水耳』,白話為:草腥味很重,只比喝白開水好一點兒(谢肇淛『滇略』),直到清初的康雍乾盛世,雲南土番拿本地特產的普洱茶做貢,品質才見精進,普洱茶的名聲才慢慢的傳開來。

TOP

同樣的內容也可以在明朝的杨慎辑所著的『南紹備考』文字中見到:普洱府出茶,產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專、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蠻專者味較勝。味苦性刻,解油膩牛羊毒,虛人禁用。苦澀,逐痰下氣,刮腸通泄。

TOP

那麼,普洱茶從哪個朝代開始才從猩猩演化成現在人種?根據明朝人谢肇淛在其著作『滇略』中所言:滇苦無茗,非其地不產也,土人不得採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淪之節,猶無茗也。翻作白話是說:雲南沒有茶啦,並非雲南不產茶,而是當地土人不懂做茶也不懂泡茶,所以有茶等於沒茶。從此看來,明朝的滇茶還不能當做現代定義的普洱茶看待。
1

評分人數

  • october

TOP

應該沒錯。目前很多人都說普洱茶有上千年的歷史,其說法大概是源於清人所著的《滇海虞衡志》寫的這一段話:頃檢李石《續博物志》云:『茶出銀生諸山,採無時,雜椒,薑烹而飲之』。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時。

好一個『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時』(唐朝,西元618-907),從唐朝起算下來確實已經有千年之久,只不過千年以前的普洱茶乃是『採無時』『雜椒』『薑烹』的一種加椒和加薑的飲品,跟我們現在所認知的普洱茶天差地遠,就好像猩猩與人類雖然都屬同一個祖宗,卻無法歸為同類。
1

評分人數

  • 容爸

TOP

看到以上的內容,有心人可能會驚訝:疑?怎麼早期緊壓茶並不使用春茶(頭撥茶/二撥茶/春尾茶),而是使用夏暑茶(細黑條/二介茶/夏尾茶)?是不是史料搞錯了??

TOP

4.穀花茶大約是在白露(9/8左右,太陽到達黃經165度)至霜降(10/24左右,太陽到達黃經210度)這一個半月之間所採。秋茶的條索也很漂亮,毫顯葉肥,而且隨著雨水越來越少,品質也會越來越好,直到節氣進入冬天,茶樹漸漸進入冬眠期而不發芽,採摘期也告結束。

TOP

3. 二水茶其實就是『雨季茶』,又稱『夏暑茶』,採摘期間大約在芒種(6/6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度)到大暑(7/23左右,太陽到達黃經120度)這一個 半月之間,也是早期普洱茶所使用的主要原料。基本上二水茶是毛料品質較差的,不過差也有分等級,小差稱為『細黑條』,是緊茶表層原料,中差稱為『二介 茶』,是緊茶的中層原料,大差稱為『夏尾茶』或『粗茶』,是緊茶的底層原料,至於特差者稱為『滑皮』,照例是不用了。

TOP

2.一般而言,春茶可採三波,分為『頭撥』『二撥』『三撥』,頭撥茶白毫居多,二撥茶葉肥質濃,三撥茶又稱『春尾茶』,採到三撥茶已經接近雨季,基本上天天都會下陣雨,因為雨水較多,三撥茶較二撥茶更肥大,毛料顏色也因雨水而越來越黑。

TOP

以上小小一段文字,內容頗豐富,已經明白的把早期緊壓茶的用料等級清楚的說個明白。我簡單說明如下:

1. 所謂春茶,採於清明前到榖雨後。清明是農曆24節氣之一,但是大家不要以為節氣是依農曆而定,節氣的由來是依據太陽和地球的相對位置訂定,因此24節氣是 以陽曆為準。清明大約在陽曆的4/4到4/6左右(太陽到達黃經15度),而榖雨大約在4/19到4/21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0度),整個春茶大約就是 在4/5到4/20後所採。

TOP

為了追尋早期號級茶的真相,光從內飛文字只能探個模膜糊糊的大概,真要進一步挖下去,只好從史料著手。以下是1947年譚方之先生記錄的關於勐海地區普洱茶製作內容,節錄如下>>>


A 春尖茶:為茶中之上品,採於清明前至榖雨後,分『頭撥』『二撥』『三撥』三等,頭撥茶白毫居多,二撥茶葉肥質濃,三撥茶又稱『春尾』,或謂黑條,較二撥茶更肥大,耐煎熬。

B 二水茶:在芒種至大暑時採摘,細茶稱『細黑條』,為緊茶表層原料,夏茶稱『二介茶』,則粗細均有,為緊茶中層原料,夏尾茶或粗茶,質地粗劣,為緊茶內中所包者,過分粗老者,俗稱滑皮,例需禁採。

C 穀花茶 : 當禾穀開花時所採,自白露至霜降止採摘,其白毫尖較春茶尤美觀,為味淡不耐泡。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