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古董茶以同慶號、同興號和宋聘號為知名品質著稱的老三大茶莊,
剛好剩一點雙獅同慶號,也把它全部撥散了,順便聞一聞迷人的香氣,
看他的餅面條型看似很粗壯,但撥散的條索不似餅面般粗大,
我認為這幾款聞名於世的一線古董茶,如福元昌、紅標、藍標宋聘、
雙獅同慶,同興向質卿、向繩武,餅面條索看來都非常肥碩粗大,應該是當時茶葉採摘一片一葉,
都挑較成熟肥大的茶葉,但不一定是粗老葉﹝粗老葉茶質差不可能有現在這麼好的口感﹞。
這是雙獅同慶的茶乾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2

評分人數

TOP

烏兄給你個建議  如果要做比對 應該拿比較接近的 東西來比較 一個新茶 一個入倉茶 年份又差很大 當然一個硬梆梆一個軟趴趴         .........................認真點好不好
1

評分人數

  • tedin5313

TOP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3

評分人數

  • tedin5313

  • 射過溪

  • 圓仔花

TOP

這是我認知上的古董茶條索  一個是同慶號  一個是真淳雅號  除了年紀以外  其他真的很像 非常像
如果就古董茶來分析  如周兄所言 3大廠是指標 有沒有例外 當然也有 如河內號  粗老葉  茶梗都有 但這都不是重點  製程才是關鍵

TOP

古董茶以同慶號、同興號和宋聘號為知名品質著稱的老三大茶莊,
剛好剩一點雙獅同慶號,也把它全部撥散了, ...
台灣茶人豐 發表於 2012-12-5 10:59



    依照烏大的解釋的做法的茶   應該至少會出現裡外料不一的狀況
如果是一口料的號字級   就有可能已經不是同一種做法的了
(沒有貢茶後 做法改變也很合理)

有掀紙/包裝破損  或是本身破損的餅的 圖 可以參考嗎???

TOP

小弟沒有喝過真正的號級茶,就個人的了解,傾向支持烏大的說法。
1.號級古董茶在茶葉曬青後成為毛料,毛料到壓成茶餅之間應該存在一道工序『?』這工序讓普洱茶在做好後可以現飲。
2.古時交通不便,「毛料經上述工序後」到壓成茶餅的時間差也是重點,這段時間毛茶含水量高,變化必然很大,湯水變紅不無可能。
3.『?』這工序後來在猛海茶廠大量生產茶餅時,被省略或簡略,造成茶品在出廠後不能現飲,被打槍(於是有了到廣州學習做茶的事情-也成就後來的渥堆熟茶製程)

TOP

回復 4# ulumochi
   
各家內票上所寫的『春尖』『雨前』『細蕊』『茗芽』跟現存的實際茶品比對有點不太搭軋
(實際看來,號級茶使用的毛料大多是以中壯粗老葉為主體,而非春尖嫩芽),

既然如此....
那同一張紙上的"湯色紅濃"也不能拿來證據阿
畢竟都只是當年做生意的廣告詞嘛...
1

評分人數

  • ulumochi

TOP

後學喝茶之餘也喜歡找些文章資料閱讀,恰巧以前有收集到一篇文章,想想貼出來供大家參考參考,至於內容茶友可探討參考,後學就不多說,也不回應
1951年《中國茶訊》第二卷十一期刊登的馮軍《雲南茶葉產銷概況》一文中介紹的普洱茶製法,代表了當時普洱茶的製法,具體可分為初製和複製兩部分。
初製方法為每次取鮮葉2-2.5千克置鐵鍋中炒萎,用手搓揉,使出汁成條,曬乾後即成毛茶,亦稱散茶,即現在的雲南曬青茶,簡稱“滇青”。複製包括毛茶精製和蒸揉二部份。精製是毛茶經篩、簸、撿、剔去片、梗、茶未。依條索粗細、品質高下以區分,最細者稱“頭蓋”,蓋於茶團最外面,大部分是春尖白毫;次級茶稱“二蓋”,多半是夏初產的細葉;最差的茶稱“裡茶”,即包心。
蒸揉前先按各種花色規格配料,如碗形的沱茶每個重8兩(250g),配料為頭蓋10%,二蓋20%,裡茶70%。心臟形的緊茶第個重7.6兩(237.5g)頭蓋、二蓋和裡茶各占1/3。餅茶為沱茶的副產品,每餅重1.6兩(50g),穀花20.5%,春尖21.2%,春尾58.3%。蒸揉時按配料準確稱重,一層一層放入蒸甑,好茶放在最外層,用蒸汽蒸汽蒸軟後,裝入三角布袋,按需要揉成大小圓扁不同的形狀,然後放置在乾燥之處,風乾即成。沱茶五個一筒,外包箬葉,用細藤、篾紮好,裝進篾簍,捆緊。第28筒為一簍,淨重70市斤,兩簍為一駝。緊茶7個成一筒,18筒裝一竹籃,每籃淨重60市斤,兩籃為一馱。
7

評分人數

  • 經午

  • 羽身

  • gm03isme

  • 圓仔花

  • 下港人

  • 素還真

  • ulumochi

TOP

小弟沒有喝過真正的號級茶,就個人的了解,傾向支持烏大的說法。
1.號級古董茶在茶葉曬青後成為毛料,毛料 ...
老陳 發表於 2012-12-5 13:18



    說的很好

早期毛料的運輸依靠馬幫
一匹馬挑兩擔毛料,這毛料是用什麼形式來運送?

現在的毛料運輸是用拖拉機(山上收料用)和卡車
運輸量大,就算是蓬鬆的毛料也可以輕易而大量的運輸
但是早期馬幫挑茶能運輸毛料麼?
那麼一匹馬恐怕運不到30公斤的毛料
完全不合成本效益
因為不合成本
所以才有『築茶』的可能性----把茶盡量茶緊實點,壓成一籃子來運送

TOP



早期的馬幫總不可能這樣運送毛料吧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