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請周老闆先定義您的春茶
在文中我已經有提到,古董茶也會使用春茶的,只不過那個春茶指的是春尾茶罷了

TOP

請看譚方之先生在1947年所寫的紀錄文字>>>

緊茶製造,分初製與複製,茲將其製造過程分述如下

初製:初製之茶,統稱『散茶』,其品質最列者,名曰『底茶』,『二介茶』又稱高品,較底茶為優,品質最優者,名梭邊,又稱『黑條』

TOP

何為黑條?

請再參考譚方之先生的說法>>>

A 春尖茶:為茶中之上品,採於清明前至榖雨後,分『頭撥』『二撥』『三撥』三等,頭撥茶白毫居多,二撥茶葉肥質濃,三撥茶又稱『春尾』,或謂黑條,較二撥茶更肥大,耐煎熬。

B 二水茶:在芒種至大暑時採摘,細茶稱『細黑條』,為緊茶表層原料,夏茶稱『二介茶』,則粗細均有,為緊茶中層原料,夏尾茶或粗茶,質地粗劣,為緊茶內中所包者,過分粗老者,俗稱滑皮,例需禁採。

TOP

這也是我想請教的問題,喝過很多50年代以前的古董茶,有那些有潮水發酵的?
有那些不使用春茶卻都用夏茶? ...
台灣茶人豐 發表於 2012-12-3 21:56


請參考>>>巧門內的真相-下
http://tw.myblog.yahoo.com/jw!87 ... 3&l=f&fid=6

TOP

這也是我想請教的問題,喝過很多50年代以前的古董茶,有那些有潮水發酵的?
有那些不使用春茶卻都用夏茶? ...
台灣茶人豐 發表於 2012-12-3 21:56



    古時候的正春茶被拿去作貢了
那麼民初時期的春茶(古董茶時期)到哪裡去了?

根據李拂一先生的考察如下>>>佛海茶葉制法,計分初制、再制兩次手續。土民及茶農將茶葉採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竹席上反復搓揉成茶,曬乾或晾乾即得,是為初制茶。或零星擔入市場售賣,或分別品質裝入竹籃。入籃須得濕以少許水分,以防齏脆。竹籃四周,範以大竹蘀(俗稱飯筍葉)。一人立籃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搗壓使其盡之緊密,是為“築茶”,然後分口堆存,任其發酵,任其蒸發自行乾燥。李拂一 著《佛海茶區概況》

TOP

正春茶好價!
鮮嫩的正春茶當然是拿到市場當做綠茶賣掉了
賣不掉的,才低價給馬幫收購

這是標準的(先鮮吃,後晒干)

TOP

早期的正春茶就是綠茶,其口感如何?

根據乾隆皇帝讚揚普洱茶的詩,詩中稱「獨有普洱號剛堅,清標未足誇雀舌。點成一碗金莖露,品泉陸羽應慚拙。」可見一斑

TOP

乾隆皇帝讚揚普洱茶的詩,詩中稱「獨有普洱號剛堅,清標未足誇雀舌。點成一碗金莖露,品泉陸羽應慚拙。」

大家有沒有感覺很像目前市面上的大樹茶口感?(但絕非古董茶剛出廠的口感)

TOP

乾隆皇帝讚揚普洱茶的詩,詩中稱「獨有普洱號剛堅,清標未足誇雀舌。點成一碗金莖露,品泉陸羽應慚拙。」

形容的應該是綠茶散茶,也就是阮福所著的『普洱茶記』文字中記錄的>>>
福又檢 貢茶案冊,知每年進貢之茶,例于布政司庫銅息項下,動支銀一干兩,由思茅廳領去轉發採辦,並置辦收茶錫瓶緞匣木箱等費。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鮮茶時,須以 三四斤鮮茶,方能折成一斤幹茶。每年備貢者,五斤重團茶、三斤重團茶、一斤重團茶,四兩重團茶、一兩五錢重團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厘盛茶膏,共八色,思 茅同知領銀承辦。

TOP

錫瓶,當然是放置芽茶、蕊茶之用

所以才有詩中的「獨有普洱號剛堅,清標未足誇雀舌。點成一碗金莖露,品泉陸羽應慚拙。」之說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