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茶氣之氣

版主想要討論的茶氣
應該是指與茶對應的身體的氣感反應的刺激表現
氣感反應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有經驗
例如 當手指頭被壓傷但又不見流血時除了痛以外 還會有麻脹感
這除了微血管破裂的生理神經傳導反應  還有
氣脈受阻的訊息  
中醫常說「不通則痛 通則不痛」多是指身上的氣的流動而言
若是血流的不通就不祇是痛不痛的問題,而是「不通則爆(裂)」

中醫講的氣與純物質的氣體以及心理“氣氛”的氣(情境氛維)不同
“氣”在以唯物辨證的宇宙觀為信仰的科學知識裡還找不到實證(間接證據則多不可數)它反應活的生物體上,但又不能被歸類為物質現象
氣味的氣是三維物質的成份與嗅覺神經聯合反應而呈現(還是要有心識去分別)
氣氛的氣是五維的心識經驗對總體環境之相互投射反應(多維度重疊)
茶氣的氣則是指茶對飲者生理氣脈的刺激反應之能量
茶氣是就生機(第四維)的能量型態而論
除非當今主流物質科學的哲學基礎從唯物辨證論
改變為多維度法界觀(宇宙觀的宇是指時間宙是指空間,還是自限在四維空間內)
否則中醫的現代科學化祇是會讓中醫“氣”死

至於“氣”如何體會或深細覺察 
除了天生特殊體質外 
就祇有練習一途
口感要練 音感要練 眼力要練 嗅覺要練
氣感當然也要練

練氣感(與練氣之目標不同,練氣是把氣脈練壯,以承受或引發更大的生命能流…)
太多的知識反成障礙
祇要知道它是生命能(炁)就可以了
再來就是放鬆(讓腦波放摱成α波)、覺察、不隨想(朷學者一隨想,腦波變成β波,就不易察覺細微之氣行)

有了基本較細膩的氣感
再來談茶氣
是不是比較切實些?!

TOP

謝謝指教!
兄台所問是區區在二十年前一篇以建立新科學哲學研究綱領的學術論文裏發表之觀點和論述的重點部份:

三維、四維、五維講的是維度,也就是存在型式所占的空間次元
在法界(一切存在型式)範疇內可以觀察到的
波是一維的存在型式(看到的水波表相是整個面,其實以波而言也祇是前進或變向的線性運動)
影子是二維的存在型式(祇有長寛沒有厚度)
物質是三維的存在型式(已有共識)
活植物是四維的存在型式(物質三維加上“生機”或“氣”成四維,沒了氣就死,死後的草木剩三維的物質)
活動物則是五維存在型式(活機體四維加上“心識”成五維)
人類最少是五維的存在型式(人之異於物動者,尚有幾希)
人的意識能力可以分辨植物和動物位格的不同
植物有“生” 動物有”生”有“命”

物質科學認為時間是第四維,以本論觀點,時間祇是心識作用對三維物質界運動觀察的“投影量”
時間在大法界中並不客觀存在,就如同空間也不是一種存在型式
時空(三加一維)或宇宙是就物質存在型式而建構的觀念
人的心識超時空(三維空間)但物質的肉體則仍受三維位格的限制
人們說三度空間也祇是就有三維存在型式的物質而說能容物質存在的空間是三度空間,但空間實際上有沒有可量測的維度?
沒有 因為空間本身不是存在物 
(請想像並對照國中或高中幾何數學的空間觀念)
一個能讓五次方程式存在的空間就是五度空間,三、四度空間亦是如此
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關鍵就在觀察者所介入觀察的“時間”“空間”並不客觀(位置和動量的改變都和觀察者和使用的量測工具有關)
做為一個有效的科學知識研究或討論(各類自認是科學知識的學問包括當今的物理化學乃至醫學社會學等)
要具備三個條件
一.        要清楚明白的定義或說明研究對象的“位格”──要解的是幾次方程式?
二.        要保證研究工作的位格高於或等於研究對象的“位格”--低位格的研究工具不可能研究高位格的對象
三.        研究對象和研究者使用的工具必須有交集

第二、三項容易懂
第一項是關鍵
這也是物質科學可以建構有效且具纍積性的知識

物質科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物質和物質的各種反應,而物質科學對物質的位格是有明確定義的──物質是有質量占三維空間的存在形式(影子就不具物質的位格)
雖然物質科學界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直接提到位格的概念,但物質的定義本身就具足了對位格的明確陳述,幾乎所有的物質科學家都知道,自己是在面對“三維的方程式”
反觀醫學界由於對“生命” 以及
社會科學界對社會或組織的課題仍在各說各話
(祇有大師的理論或派系詮釋權,而沒有解決基本問題的共識,更不用說是建立科學知識)
這正是因為對研究對象的位格定義不明確(瞎子摸象的比喻)
甚至還不知道要先將研究或討論對象的位格確定清楚這回事
傳統以為(其實當今都還是如此)明確定義或規範研究的範疇就是討論或研究的起步
但面對高於純物質維度的課題對象時(如生命、社會、煩惱、智慧…)
若沒有將研究或討論的對象維度型式(或稱位格)先明確取得共識,那將不可能產生有效的科學知識。
...
...
從茶氣談到存在型式的維度
主要是強調茶氣的氣是要從生機(四維)的位格來說纔“到位”
再論下去就是不談茶而是 “說法”了
1

評分人數

  • lin146

TOP

五感有色聲香味觸
觸感是身體除了色聲香味以及之外的覺受
觸感分外觸與內觸
外觸一般人實容體會
內觸  明顯地包括感覺腸胃的蠕動心藏的跳動生病時的忽冷忽熱和神娙痛等都是
較細微的內觸 則是察覺體內主要動脈脈血液流動
更細微的內觸 則是察覺氣在皮膚下的流動
再細微 可察覺氣脈或經絡行氣的狀況
深入禪定時  聽說有內觸妙槳
這些並不神秘 也沒什麼值得標榜
祗是一種存在並可經驗的現象
三十多年前腳踝有習慣性扭傷
於靜坐時  易扭傷處  多次明顯地行氣
經約五天靜坐時持續反應
而後至今  不再犯同樣毛病
當然這個問題也可以用西醫神精或藥理的方式治癒
但從此知道中醫談的經絡或氣 也不過就是古人的內觸經驗

至於喝茶
個人是不管茶氣的
以茶氣來提高茶的價格或增加銷售成績   
就消費者而言若要付出較高的代價且犧牲其他喝茶的樂趣  不為也
至於兄認為以"氣"談茶是弊害  尊重
不過  問一句
唯物辨證的科學
真可以否認中華文化對氣的體認嗎
應該是說唯唯物辨證的科學系統 對氣的解釋能力不足
而採先隔置或否定的態度(這是可以理解的常態)
如果沒有經驗  又祇憑對象位格不相等的知識邏輯來討論是沒有結果的

本版的主題談茶氣 就且談談茶"氣"
若兄要認為茶氣祇是茶的氣味 也是一論 可
對沒有看過豬走路的人
吃豬肉總有經驗吧

TOP

談茶氣就是要一氣貫之
談茶湯就要以色香味貫之 不是嗎
茶氣和修真之氣的氣雖然層次不同
甚至"氣質"也不同
但兩者之氣  都是四維的生物能在身體的作用型式
和物質能有不同維度的差異
雖然都可以從物質或波動的現象感測或刺激得到相似的反應(高維度可以向低維度投影)
水和金剛鑽完全不同
但它們都屬三維物質的存在現象或型式
鑽石的影子就不能拿來相提並論

看豬吃豬的比喻是指
人本來就依氣而生存  不是非需要知道氣是怎麼回事不可
不過若要論談  論者間還是要先對焦  
個人提出對焦的方式  如前文說
否則解X^n (n 次方程式) 一個想像是三次方 另一個主張是四次方, 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 n 是怎麼回事
祇會造成發散性的討論
若是心得發表 可以海闊天空  愈繽紛愈精彩
若討論"是什麼" 總要以有助於更收歙(對焦)一點的方向展發
不是嗎

我當然不是說誰是唯物辨證科學論者
而是祇當今主流的物質科學和西方主流醫學就是以唯物辨證的宇宙觀做為其信仰或科學哲學基礎
若以這樣的觀點來看東方或中華文化的傳統生命科學(可體驗可學習可證)必會產生扭曲或誤判
茶氣 不會西方科學或文化的概念(也許以後會是,那我們就不再祇是西方流行文化的殖民)
若要說"它"是啥碗糕
還是要從中華文化的特色層面來玩味會切中些

兄台和區區的觀點並無大異
祇是表達用字遺詞的習慣和對特定名詞的內涵意義 體會不同(個人看法)
多謝指教

TOP

一般人沒有煉氣很難察覺茶氣所感
倘若茶有茶氣能氣動山河
何以一般人無法查驗
是了!會不會慣鍊氣功者已經習慣經絡脈動
忽然受茶品撼動,經絡也跟著撼動
故而言之著著茶氣


這樣說不

TOP

抱歉按錯了鍵  

上段要說
兄台認為;
一般人沒有煉氣很難察覺茶氣所感
倘若茶有茶氣能氣動山河
何以一般人無法查驗
是了!會不會慣鍊氣功者已經習慣經絡脈動
忽然受茶品撼動,經絡也跟著撼動
故而言之著著茶氣


是如實之論

這也表示一種主客(能與所)相乎應的互動結果
至於茶本身是否真具有茶氣?
也祇能說茶葉在生長或被製的過程中
是可能仍承載著其整個過程的 訊息(包括山頭氣 生熟氣...和土壤中被茶樹吸收的物質)
祇要過程中沒有遭到破壞  
不同經驗能力的人是可以就其個別能力所及與茶對應的

TOP

對茶氣的反應表現,常因人的體質差異而有不同
認識一個女士祇要喝到通氣的茶就打嗝(有時還沒喝就開始)
打嗝的次數和頻度與茶氣強弱成正比

茶對於人體氣的反應方向有昇有降,有清有濁(指是氣感非湯色)
有助通氣 也有會窒氣的(特別是作壞的茶或以焙火造假年份的茶)
助通氣的茶,一般人喝了多有促進排汗的效果(喝同樣溫度的熱開水則不一定會)
會令人窒氣的茶,則較敏感的人喝了會感到喉嚨或頭部發緊不舒服
更細微的好氣感(體感),有些人會覺得舒(或蘇)麻,兩腋生風,
甚至覺得某些經絡明顯行氣通暢或相關穴道輕微跳動,和體內不同部位丹球的氣旋
若論氣感,也不祇喝茶有,吃生機蔬果,健康酵素或天然醋等都可有"好氣"感
通常好口感好品貿好的茶,茶氣也自然正
過多的化學肥料或農業殘留則會讓"茶氣"轉邪(令氣不通,或緊或縮或燥)
有機鍺有助於行氣
但練氣的人吸取太陽月亮或自然森林的好氣,並不必然需要"鍺"
好茶氣也不全然是鍺的原因
包括了製茶過程是否符合"正道"(傳統對不同茶的製茶工藝的基本製程要求),也會影響茶氣
茶氣需要用心去用身體去感受
另外茶氣的好壞強弱和喝者的身體健康會有影響(同質 一定量的累積)
至於要享受喝茶到那一個層次或面向
但看飲者自覺自決

TOP

氣是生理的反應,但心理也會影響氣
孟子有"志以帥氣"之說, 阿祥兄以意行氣也算是印證古人的如實語
唯同一"氣"字,有物質氣味或空氣之"氣"(三維位格),有氣行活體之氣(四維),有心理氣質氣概之"氣"(五維)
孟子之志以帥氣,或可盡通三四五維之氣(雖其論多著重浩然之氣)
一般練氣正是以心理作用影響生理的氣
喝茶若覺得心理舒暢,放鬆 就可能產生好的氣感
不必然是茶本身的"客觀"成份
但又不能否定好茶內蘊好"氣質"
古人以茶為藥,既是藥便有其"性"
中醫談到藥性(溫.涼.寒.主治.氣走那個經絡.),多是對特定茶氣的客觀體證
這也表示茶質中或整個煎茶或泡茶的過程,對茶氣仍有主觀心理以外的刺激因子
人的生理(活氣)本就是心和物的交匯結果
至於人要從心識維度來運氣,還是要以物質或有機環境來助氣
歷史上都有實例
若是n次方程式,就有n個正解
多重維度的法界中 正確答案常不祇一個把

舉打嗝的例子是突顯某些人對茶氣的反應
然未必讓人打嗝的茶,就是氣強的茶
祇是說是個人體質對"來氣"的一種表現

TOP

感謝Mic兄邀請

若有時間和機會參與茶會認識普洱圈內的高人,自然是樂事一樁
區區對於氣的體認,文字上論論尚可,實不足以有指點人的能力條件 則請包涵
不過 可分享個人初淺的經驗供參考
楊氏太極拳的預備式(立樁雙手自然下垂兩眼無焦平視,手掌以腕為軸,輕緩上提到手心朝地,再緩緩下放)
和起手勢(雙手緩緩向前平舉手心朝下,沉肩墜肘)和收勢(平舉的手緩緩下放至身側,指尖自然下垂)
以上三個連續動作若能以最慢的速度,重複多遍,盡量放空想念,
持續最少十五至二十分鐘,絕大多數的人(80%以上)會有明顯的指尖麻脹感,
甚至氣行於上肢經脈(氣感先天較佳者)
站樁或甩手(一次十五分鐘以上)祇要得法(意念放鬆,不隨想)練習三次五次,以也會有同樣的基本氣感
至於較細的體感則最好有老師指導教授,
有些老師有能力引導學生"得氣"
學什麼都一樣  一是先天 一是下功夫(花時間和用對心)
區區四十年前學太極和三十五年前開始靜坐但因為沒下苦功夫,所以僅得氣與勁的皮毛
祇能分享理論
自受用可, 要令他人受用則力有未逮
若能則定不推辭

就普洱茶而言,祇要肯定茶有藥性(如前文述),而知其益防其弊
有沒有茶氣的覺受並不會影響賞茶的樂趣--不是嗎!
喝茶 祇要過程中心理覺得愉快 並忠於身體的訊息
佳氣在其中矣!
1

評分人數

  • ulumochi

TOP

李板主說
"事實上應該是氣脈越不通感受越強才對
體內濁氣越重的感受越強才對"

這祇說了一半的事實
另一半事實是氣感細膩或氣感強的人,也愈能感受氣的運行
這和一個音樂家對音準的些微差別可以清楚的分辨並調整的能力一樣
也和一個美食品嚐家對食物不同味道的深細分辨的能力一樣
把一個深細的覺受能力和生理的健康異常狀態是否可以相提並論?

修真之"炁"並不玄妙,祇不過是比較精微些許的生命能
和中醫的氣,基本上屬相同的維度(都是四維的存在型式)
"氣"有粗細,如同物質有粗細
物質中有肉眼可見的物質,也有肉眼不可見的物質,(大到天體星球,小到原子 電子 介子..)
肉眼不可見的物質可藉放大鏡.顯微鏡等輔助工具見得
一般的氣祇要有人教或指認基本的氣感,就能體會察覺
修真之氣"炁"則需要心境或腦波平靜或清淨到一定的程度纔能覺察甚至控制運用
何況修真之炁祇是修真的初階基礎 後續的功夫還多哩!

TOP

返回列表
觀看訪客統計報表
計數器